DMS-A250DDG — 面向 AI 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上架机器人
这是一款专为 AI 数据中心 与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打造的 数据中心上架机器人 / 服务器举升机器人:以 毫米级精度 执行上架任务,贯通“仓储到机柜自动化”全流程。
当代数据中心不仅在搬运设备,更在搬运“信息”。DMS-A250DDG 将服务器处理流程标准化:从库存、转运到机柜上架,全部由数字化作业单驱动。任务由 DCIM/资产系统下发(设备类型、目标机柜、U 位),机器人完成精准动作并回写确认,形成可追溯、可审计的闭环。由此,团队交接更清晰,现场等待更少,AI 集群上线更可控。
运营方选择这款上架机器人的三个核心理由是:精度、机动性、持续性。精度保护导轨与面板,在重载与紧公差场景避免反复插拔;机动性解决真实通道的贴边靠近与零回转;持续性依托 48 V 热插拔电池支撑 24/7,不打断节奏。随着部署周期开启与换新频率上升,人工抬举难以维持安全与一致性;A250DDG 让技术人员从“用力气”转向“控流程”,把 O&M 提升为标准化生产力。
为何此刻需要 DMS-A250DDG
随着 GPU 集群与高密机柜普及,AI 数据中心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变更窗口持续压缩。DMS-A250DDG 通过标准化任务包,让 数据中心上架机器人 在库存、转运、上架各环节形成闭环记录;作业从 DCIM/资产系统下发,执行结束回写,满足合规审计与节拍评估。
精度(毫米级)
伺服滚珠丝杠升降实现毫米级精度,有效降低导轨错位与面板刮擦;对高密机柜与重载插入尤为关键。
机动性(零回转)
双伺服差速驱动带来零回转半径与贴边靠近,可跨越 12° 坡道与门槛,在狭窄通道减少“倒车修正”。
持续性(热插拔)
48 V 热插拔电池支持 24/7;与数字作业单结合,从试点到车队规模化,维持稳定节拍与可预测交付。
从仓储到机柜,一次完成
运营同样需要可预测性。通过自动举升与引导靠近,作业节拍可被测量并复用,便于承诺窗口内的交付结果。任务日志(人/物/时/位)直接沉淀到系统记录,既满足合规审计,也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基础。
DMS-A250DDG 对齐设备流与信息流:接收任务 → 导航到位 → 精准上架 → 回传确认,形成真正的仓储到机柜自动化。从 UPS 更换到 NVIDIA-in-Rack 产线,再到网络刷新,都可按相同方法论复制落地。
毫米级精度的伺服滚珠丝杠升降
核心机构为伺服滚珠丝杠升降,垂直控制达到毫米级精度,最大支持1800 mm 升降。技术人员负责监督与确认,细微插入动作交由机器人完成;重载运行稳定、低振动,保持服务器与导轨精准对齐。
真实通道的机动性
双伺服差速驱动提供零回转半径、贴边移位与受控靠近;底盘跨越 12° 坡道与门槛,在既有“棕地”机房保持流畅节拍。
需要评估你的通道与门槛?可与 部署与培训服务 联动,基于现场参数完成路径与零回转半径验证。
多层级安全
- LiDAR 安全(亦称 lidar 安全)结合超声波,持续监测障碍与人员。
- 碰撞缓冲、限位与物理急停,构建冗余保护。
- 靠近机柜采用分段速度与升降曲线,降低风险。
- 面向混行环境,安全策略常开运行而非被动触发。
更多实践参见 案例与实践,了解不同机房形态下的安全配置建议。
控制与集成
根据任务选择模式:自主 / 半自动 / 手动(专利手持遥控)。底层由 Siemens PLC 协调运动,PGV 视觉 支持引导与可复用路径。
面向车队编排,机器人支持 openTCS 集成,亦兼容 opentcs 集成 表述;可排队任务、回传状态,并与 DCIM/看板打通,形成“机器人系统实录”。
更多接口方案见 系统集成服务。
关键参数
- 载重:250 kg 载重(服务器、密集 GPU 节点、交换机、UPS 模块)
- 升降:最大1800 mm 升降,垂直控制至毫米级精度
- 行走:双伺服差速,零回转半径,12° 坡道通过
- 模式:自主 / 半自动 / 手动(手持遥控)
- 控制与引导:Siemens PLC + PGV 视觉
- 供电:48 V 热插拔电池,支持 24/7 连续运行
- 安全:LiDAR 安全 + 超声波、缓冲条、限位、急停
- 系统:openTCS 集成;支持从资产/DCIM 接收任务
- 应用:AI / 超大规模、NVIDIA-in-Rack、UPS 更换
最佳应用场景
适用于 AI/超大规模园区、银行/通信/政府数据中心的高频换新,以及 Tier-2 系统集成的 NVIDIA-in-Rack 产线。常见流程包括:新服务器上架、UPS 模块更换、网络设备跨列转移、整柜 GPU 产线的上架与确认。
媒体
从试点到车队
从 UPS 暂存到上架的闭环开始,衡量节拍、差错率与人员负荷;随后扩展到网络刷新或 NVIDIA-in-Rack 柜体构建。意图在软件中定义,规模化意味着“更多任务”而非“更高复杂度”。最终形成仓储到机柜自动化的常态化生产力。
